本报南宁讯 (记者卢冬琳)口味特别、色彩艳丽的小零食竟然出自“黑工厂”。11月5日,依据大众告发,南宁市工商局新阳工商所查处了一家坐落城中村租借房的地下小作坊,查扣一大批“三无”零食,有力保证了学校周边食物安全。
5日下午1时许,记者来到坐落南宁市新阳路上尧村中团坡的城中村某租借房里。铁门内藏着一个三层楼共约400平方米的地下小作坊。一楼堆放着不少打包好的“玉米棒”“玉米球”等制品,二楼是设备简陋的“出产车间”,三楼则是一个制品储藏库房,零食堆到了房顶的高度。在制造进程中,半制品就地堆放在房间墙边,制品未包装前则用一个硕大的塑料袋装着。
记者在现场看到,这些零食的质料是一些残次的玉米、大米。尽管包装袋上印刷着质料中有白糖,可是工商人员在现场却只找到了“甜味剂”以及殷红的“染色剂”。
在两款零食包装袋上,像模像样地印上了厂址、电话和食物卫生许可证号。可是经工商执法人员查验,其间一个厂址印的是昆明,打电话曩昔,对方称自己并没有出产“玉米球”这样的零食。“玉米棒”上的工厂电话则是空号。
南宁市新阳工商所副所长邓小强介绍说,在几日前,他们接到大众告发称,坐落新阳路上尧村中团坡的城中村租借房里藏着一个地下食物工厂。接报后,工商部门数次前往了解,可是因为大门紧闭,为防止操之过急,他们一向没有采纳举动。
11月5日,执法人员再次便装来到这儿。邓小强说:“进入房内后,咱们看到10多个工人正在将制品零食进行分装。在二楼的出产车间,地上的碎屑还被打扫起来,再次倒进机器里循环运用。”
就在执法人员对现场进行整理时,这些工人忽然一拥而起,往屋后一处荫蔽的后门窜逃。随后执法人员致电该地下小作坊的老板,可能是得到了风声,该老板电话长期处于关机状况。
在现场,工商人员无法找到任何出产食物的相关许可证,且出产、包装进程彻底不符合相关要求,运用很多的添加剂进行制造。由此,工商人员开始判定这是一个不合法出产“三无”零食的地下小作坊。经清点,工商部门暂扣了200余公斤的“三无”零食以及出产工具。
邓小强表明,这些零食首要流向一些偏远的城镇小学。低价的价格和艳丽的色彩,使得这些零食在低龄学生中心十分抢手。据了解,工商部门已将此案向南宁市食物安全委员会进行了报告,将联合公安等部门对小作坊的产品流向进行清查,尽最大努力保证学校周边的食物卫生安全。